連結研究與臨床:花蓮慈濟人體生物資料庫資源分享,共創研究新價值
文/照片:醫學系藥理暨毒理學碩博士班
為促進學術研究發展,並推廣珍貴醫療資源的共享與應用,醫學系藥理暨毒理學碩博士班於2025年3月11日(星期二)舉辦「花蓮慈濟人體生物資料庫:研究資源共享與臨床應用」專題講座,特別邀請花蓮慈濟醫學中心人體生物資料庫的陳伯毅博士擔任主講人,深入解析人體生物資料庫的豐富資源,及其在臨床研究上的重要應用。本次講座吸引來自藥學系、醫技系、醫工系、長照所及臨床藥學研究所等跨系所師生共32人參與。
陳伯毅博士首先闡明人體生物資料庫(Biobank)的前瞻性概念,指出其在2009年即登上《時代雜誌》正改變世界的十大構想之一,充分展現其在累積研究成果、提升人類健康福祉方面的巨大潛力。他介紹,目前全球各國皆積極建立人體生物資料庫,廣泛收集當地居民的人體檢體、醫療資訊、問卷調查及基因數據等,為學術界提供了豐富且去識別化的研究材料。陳博士提到,台灣現有39家人體生物資料庫,主要設立於各大研究機構或醫療院所,而中央研究院所成立的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更以社區健康民眾為招募對象,目標是建立包含20萬人檢體與資料的龐大資料庫。此外,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則與全台灣37家人體生物資料庫合作,為研究人員媒合與疾病相關的人體生物資源。
陳博士進一步分享了台灣利用人體生物資料庫資源所取得的顯著研究成果,例如透過分析COVID-19病患的檢體,成功開發出疾病生物標記;以及藉由深入研究基因資料,發現了台灣人群體特有的基因變異。尤其針對台灣人普遍存在的乙醛去氫酶(ALDH2)基因變異,研究團隊更結合醫療紀錄與基因資訊,開發出精準的疾病風險預測模型,充分展現人體生物資料庫在台灣人民健康促進方面,從疾病預防到治療康復各階段所扮演的關鍵角色。
花蓮慈濟醫院人體生物資料庫自2016年8月成立,是花東地區唯一以花東地區居民為主要參與者的人體生物資料庫。截至2024年底,該資料庫已累積2,458位參與者的珍貴檢體與資料,並以非特定研究目的進行永久保存,提供研究人員開放的研究資源申請管道。陳博士特別強調,花慈Biobank最重要的特色在於其獨特的健康人資源,這些參與者同時也是週邊血幹細胞的捐贈者,在捐贈當時皆經過嚴謹的健康檢查確認,這為醫學研究提供了極為寶貴的健康對照組。
參與本次講座的博士班一年級 TIORIS同學表示:「”This special lecture provided insights into the key role of biobanks in personalized medicine and disease biomarker research, highlighting their importance in fostering research collaboration and advancing healthcare development.”」。藥學系新進教師林怡慈老師在聆聽演講後分享道:「陳伯毅博士今日分享花蓮慈濟醫院人體生物資料庫的價值,強調其可共享研究資源並促進臨床應用。目前資料庫涵蓋多種疾病檢體,未來我或許能與醫生合作,透過基因分析尋找骨科相關的專一性因子,進一步應用於天然物精準醫療研究。」值得一提的是,這場演講是林怡慈老師來到慈濟大學後所參與的第一場講座。
講座的尾聲,陳博士再次向慈濟大學的各位老師發出誠摯的邀請,熱切期盼有志於相關研究的師長們能積極與花蓮慈濟醫院人體生物資料庫聯繫,善用資料庫所擁有的豐富資源,共同為守護花東地區居民的健康福祉而努力。
賴志嘉主任代表學程向陳博士致上誠摯的感謝。賴主任強調,本次講座不僅讓與會師生深入了解花蓮慈濟醫院人體生物資料庫的寶貴資源與應用前景,更啟發了大家對於將藥理與毒理學知識應用於疾病機制探討及藥物開發的思考。賴主任鼓勵在場師生能積極與花慈Biobank聯繫,善用這些珍貴的在地資源,將學術知識與臨床實務相結合,產出更多具體的成果,真正落實「學以致用」的精神,進一步提升本學程的研究能量,並共同為花東地區的醫療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