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治療系系週會演講:台灣運動物理治療的發展
文/照片:物理治療學系
慈濟大學物理治療學系於3月7日,邀請到台灣大學物理治療學系的柴惠敏助理教授蒞臨演講。柴教授依著自己擔任國家隊隨隊物理治療師的所見所聞,柴老師首先強調物理治療之於運動競技的重要性;再提到物理治療如何運用專業,滿足每位選手的需求;最後也不忘提醒同學,應維持和其他專業的良好互動與平衡。除此之外,柴老師為同學們解開了許多學理上與應用上的迷思,令同學們獲益良多,也對運動競技相關的物理治療領域,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一位和柴老師合作過的教練曾說:「賽場上根本不是在比誰厲害,而是誰的物理治療師技術好!」。運動員的表現,從1900年代至今不停的進步、攀升;但在1990年代時,曾因為各項技術都到達了水平巔峰,而出現停滯的情況。然而,物理治療在此時介入,為運動競技領域注入一股活水─於是在2000年代,選手們突破停滯期,迎來前所未有的成績高峰。柴惠敏老師便是一個實際的例子。在2017年全運會賽事當中,柴老師在賽程空檔為選手進行淋巴按摩,幫助選手在短時間內恢復到最佳狀態─最終,選手卓承齊於30分鐘內,不但連續摘下兩面金牌,成績更雙雙突破大會及全國紀錄。不過,柴老師並不因此功成自居:「物理治療師再厲害,若沒有選手的苦練與發揮,我們也無法奪牌!」
物理治療師的介入,除了專業以外,更重要的是解決選手的問題與需求。柴老師提到一位令她印象深刻的選手─體操選手唐嘉鴻。在一次練習時,阿基里斯腱不慎斷裂。醫師及教練都深信,至少需要半年才能上場比賽;但柴老師考量到選手的身體與心理狀態,便在術後第4天,就讓唐嘉鴻掛上單槓;還加速執行復原治療計畫;更為此特別和教練討論,調整了選手的落地策略以及出賽項目。最終,唐嘉鴻在傷後兩個半月,即出賽全大運,並拿下團體金牌與個人項目第三名;爾後,唐嘉鴻因此信心大增,在世界挑戰賽中的巴黎站,拿下單槓金牌,進而奪得前進奧運殿堂的門票,最終摘下銅牌。柴老師也補充:「儘管都有儀器監控肌腱的復原情況,但還是擔心有所疏漏,因此我們在訓練強度上十分小心,深怕舊傷復發。」對選手的關切之情,不言而喻。
最後,柴老師也提醒各位,要建立一個以選手為中心的團隊,多方專業的合作不可或缺。物理治療師經常犯的錯誤便是高高在上,進而導致缺乏交流;另外,實證的應用也需要更加謹慎。例如:過往都認為筋膜槍、滾筒能夠改善肌肉筋膜的沾黏。實際上,這些工具只是讓原先健康的組織延長了,而因此舒緩不適;針對沾黏組織,還是需要以剪力介入(例如按摩、肌貼),才能真正對症下藥。發現自身問題、解開迷思,同學們都有如醍醐灌頂,引起了一番省思。
物理治療師對於運動競技的影響非同小可;而運動防護也是物理治療領域中,相當重要的一環。透過選手每一次的回饋與成績成長,物理治療師亦在此過程中,收穫匪淺。今日有幸邀請到台灣大學的柴惠敏助理教授,在許多的實例當中,同學們更得以洞見物理治療於運動競技中的樣貌與價值,更在心中種下了小小的種子,期盼日後能在台灣體壇的一片榮景中,錦上添花、為國爭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