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大各系所開設「類EMI」和「EAP課程」 為學生創造更多英語學習的機會

電子報

文/照片:教資中心雙語計畫團隊

為執行教育部學生雙語化學習計畫,教資中心訂定「慈濟大學鼓勵教學單位提升學生英語能力試行計畫」,以鼓勵各教學單位透過各式創新方案,包括開設「課程1/3以英語授課的類EMI課程」、「EAP學術英語或 ESP專業英語課程」或其他各類符合學生需求的英語增能計畫,以提升學生英語能力。

慈濟大學雙語計畫112學年度補助各教學單位開設「類EMI」或「EAP課程」。其中國際服務產業管理學士學位學程的吳玉珍老師透過開設EAP課程,積極提升學生的英語能力和學術詞彙認識。這門課程不僅注重學術研究架構的學習,還強調英文閱讀和報告的重要性,包括產生研究題目、針對研究問題收集文獻、閱讀文獻、選定研究設計和撰寫研究計畫書。教師將學術英語融入教學,協助學生提升學術詞彙能力及鼓勵同學通過反覆練習建立自己的學習詞彙藍圖。學生在課程中需進行大量英文閱讀,並用英文進行報告,期末需以英文撰寫研究計畫書。

醫學系的李惠春老師提出「學生英語增能方案」,特別設計了「增進生物化學學術英文能力」的教案。學生透過個人與團體作業,以英文完成教案的各項任務。在課程中,專有名詞以英文原文呈現,學生透過指定閱讀、回答問題、聆聽影音檔等方式練習英文讀寫。最後試行一節全英語授課,並透過小測驗及學生自行評估此次EMI課程的學習成效,八成以上的同學認為可以聽懂英文授課的內容。

公共衛生系在大四專題討論課程中試行「三分之一課程以英語授課的類EMI課程」,主要宗旨是提升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同學可以自由選擇並報告自己感興趣的公共衛生書籍主題,除了複習四年的所學內容,課程要求學生在報告中加入英文元素,並用英文總結主題及帶領同學熟悉英文單字發音。

人類發展與心理學系開設的「心理學趨勢」課程以製作Podcast為主軸,旨在培養學生將心理學知識融會貫通並應用於實務。該課程採用類EMI教學模式,課程以中、英文進行,學生需先組隊,選定一個節目主題進行探索,例如網路成癮、容貌焦慮、文化信仰影響等。接著學生需蒐集相關資料,並運用先前在認知、發展、社會等心理學課程所學的理論知識,對主題進行深入分析討論。最後每組須呈現一部完整的雙語Podcast作品。

教育研究所結合「數位教學策略專題研究」課程,利用NativeCamp線上學習資源提升研究生的英語自學能力。研究生積極運用該平台進行自主學習,通過一對一真人家教課程,在忙碌的零碎時間內學習英語。研究生還能透過此平台多樣的學習教材進行自我診斷英文程度及預約英語母語講師進行口說練習,進一步提升口語能力。透過實際體驗,研究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英語學習成效顯著提升,並體驗到多元化數位學習模式。

透過在各學系開設類EMI或EAP課程,讓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有更多機會接觸英文,這種雙重學習模式將為學生未來的職場競爭力和全球視野奠定堅實的基礎,幫助他們在國際化的社會中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