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大教傳院院週會講座「改變的力量 如何在困境中轉彎」
文/照片:慈濟大學教育傳播學院
慈濟大學教育傳播學院113學年度第2學期院週會5月3日在大愛樓三樓階梯教室舉辦,邀請到臺灣師範大學宏觀金融教育研究發展中心—饒允武老師蒞校演講,分享自己的經歷及創新觀念的真實案例。
演講開始前,教育傳播學院何縕琪院長先關心同學地震後的身心狀況,也回應近期同學希望線上上課的聲音,何縕琪院長表示:「這棟大樓(大愛樓)整體結構都還是安全的,學校討論過後還是希望能夠以線下的方式與學生面對面進行授課,期待給同學好的學習品質。」至於高樓層如七樓兒家系外的裝飾牆,何縕琪院長表示:「請同學安心上課,總務長承諾將全力協助處理,預計於5/18前整修完成。」
來自傳播系、兒家系學生及師長66位(學生62位、師長4位),一起參與聆聽饒允武老師分享,包括:畢業四年就當上公司副總、到泰北教書等,也分享自己的創新觀念。
饒允武老師分享他到泰北教書的經歷,他說:「原本只是要去一年,但因為跟家人賭氣,一口氣就簽了三年。」但隨後坦言,從台灣去到泰北路途坎坷,當地學校環境更是惡劣,才剛到他就後悔了。滿地的垃圾,臭氣熏天,混濁的洗澡水更是讓剛買的濾水器一天就塞住了,種種不習慣讓饒老師不想與這個地方有過多的交流,但在一次瀕死經驗過後,終於學會與人為善,從而決定開始為這個學校募款,希望能夠為當地的學童改善環境。
三年的時間,饒允武老師演講募款250場,泰北軍政府為他們修路方便建材、垃圾的運送。在這個過程中,他規劃了「永續獲利模組」,讓各方獲利、消費者節省,吸引更多廠商捐款捐物資。離開泰北前,他為當地留下了有門的教室、乾淨的水塔、沒有垃圾山的環境,這不只是為了當地的學生,也為了每年到當地教書的老師們。
「這個世界從來不缺乏美,只是缺乏發現美的眼睛。」饒老師引用法國雕刻師羅丹的話,他說:「我們可以從『自己』、『對方』及『團體』三個方面去看到好處,也會讓我們越來越接近幸福。」,例如自己在當中學習到演講、募款的訣竅;對方的貢獻、善意;團體又要如何準備才能讓事情順利進行、是不是留下成功的典範。「Be a giver」要利他、要有同理心。
講座最後,饒老師也勉勵在場同學「讓嘗試永遠比挫折多一次」,他提及自己畢業至今當過多次副總、總監等職位,每一次的離開都是一次挫折,但之所以可以一直重新再來,就是因為他有嘗試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