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術式與預後:骨科醫師與物理治療師的對談

電子報

撰文/照片:端木和頤

慈濟大學物理治療學系邀請慈濟醫院骨科劉冠麟醫師,介紹臨床常見手術以及不同患者的肌肉肌腱狀況不同時,骨科醫師的處置。透過骨科醫師解密手術過程以及骨科醫師觀點,讓學生瞭解不同專業對問題的看法,以及一些特殊術式後病人的問題和並激發學生可能的研究發想。此次活動以講者演講搭配學生問答方式進行,參與者都是具物理治療師資格的研究生,因此透過講者與聽眾的臨床經驗交流,讓演講問答更貼合實務。

劉醫師一開始先確認聽眾的背景,並簡單瞭解已經有研究方向的同學,以臨床醫師的觀點提出受試者族群的可能問題與變異性,帶出臨床病人的變異說明臨床手術時患者的差異。在肩關節部分,以尖峰-鎖骨關節脫位、旋轉肌袖斷裂修復與五十肩來說明。在一般情況下,尖峰-鎖骨關節脫位後,伴隨著韌帶與關節囊斷裂,通常會使用hook plate復位與固定,並進行韌帶重建;但是這裡會產生的問題點,在復位與韌帶重建,要如何恢復至解剖位置? 而且在hook plate固定後患者舉手過程,肩胛骨的動作會受到影響。在旋轉肌袖部分,許多患者斷裂後肌肉回縮過多,斷裂肌腱已經無法縫合,此時就要將其他肌肉接至旋轉肌袖的終點端,取代原來斷裂的肌腱,然而這部分的選擇就可以有下斜方肌與擴背肌,也都能夠進行,但是哪一項比較好後續要怎麼訓練,其實就是問題。劉醫師自己經驗是認為下斜方肌的走向比較符合原來的肌肉方向,而臨床治療師們的討論,感覺下斜方肌的出力以及抬手過程,會符合臨床訓練的方法。

另外,五十肩是臨床非常常見的問題,但是不同患者的疼痛與受限模式差異很大,目前經驗其實不同患者關節囊沾黏處不盡相同,如果能夠透過症狀與功能受限進行次分類研究,對患者與臨床治療就會是一大福音。在膝關節部分,劉醫師分享了前十字韌帶重建以及全膝關節置換。前十字韌帶重建,會取自體肌腱重建,然而在術後,重建後的韌帶在關節內會先經歷強度減弱(軟化)然後才會重新強化,然而很多人在此時會斷裂或鬆掉,因此劉醫師自己經驗是補上兩條縫線提供復原前期的關節穩定度。在全膝關節置換上,手術開口可以分為髕骨旁、骨內側肌中與骨內側肌下,不同術式對肌肉破壞程度也不同,但是患者術後預後鮮少被探討。一般來說骨內側肌下的方式,對肌肉破壞最小,不過相對的手術視野更小,然而在預後上功能上差異似乎不大,不過肌肉力量與徵召上就沒有人探討了。

演講最後,劉醫師認為在骨科或是外科系的手術中,一個好的療程其實手術本身僅佔1/3,患者本身狀況佔1/3,剩下1/3其實是功能訓練;在他的觀點中,物理治療師在這部分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怎麼讓患者恢復更快,活動更好需要整個醫療團隊的共同努力。劉醫師也勉勵同學,雖然有些人題目已定,但是研究不應該只停在碩班論文,許多臨床問題可以提供未來臨床研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