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週會邀林宜玲執行長分享“病毒學家遇到百年大疫”

電子報

文/照片:秘書室

110學年度第1學期一年級校長週會於12月3日舉辦,首先頒發「慈濟大學109學年服務學習績優團隊」,獲獎包括「新苗志工服務隊」、「人本醫療社-松浦文化健康營」、「巴奇克‧pajiq希望志工隊」。

劉怡均校長致詞時鼓勵所有同學要多多參與服務學習活動,透過服務除了能見苦知福外,會發現收獲最多的是自己。投入服務學習活動也是養成慈悲心很好的機會,也可以學到如何運用專業幫助別人身上。而在服務過程中建立的情誼,日後你會發現他們都將成為在專業上互相支持的情感。

除了頒獎外,劉校長還特別邀請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也是生醫轉譯研究中心新興傳染病專題中心執行長林宜玲博士蒞校分享“ 當病毒學家遇上百年大疫”。

林宜玲博士為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微生物及免疫所博士,曾獲科技部傑出研究獎、國科會傑出研究獎、國科會傑出學者研究計畫、永信李天德醫藥基金會青年科學家學術研究獎、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等。

林博士從碩士時期開始接觸到病毒研究,一路由B型肝炎病毒、EB 病毒和乳突瘤病毒等腫瘤性病毒。從留美歸國之後,開始涉獵屬於急性 RNA 病毒的黃質病毒的研究。目前實驗室的研究著重於日本腦炎病毒 (JEV)、登革病毒 (DENV) 以及茲卡病毒 (ZIKV)這三個病毒的分子生物學、病毒學、以及致病機轉等。因應COVID-19全球爆發,開始大量投入新冠病毒 (SARS-CoV-2) 的研究,並擔任中研院COVID-19工作小組召集人以及「國內學研單位COVID-19合作平台」中研院聯絡人;也代表中研院擔任「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研發組」副組長,參與各項與COVID-19相關的研發工作規劃與討論;並主持生醫所生物安全第三等級實驗室核心設施維運計畫,全力建立SARS-CoV-2在P3實驗室的培養步驟與分析方法,協助各界進行各項抗病毒藥物、疫苗效力檢測,並研究SARS-CoV-2的基礎病毒學/免疫學,以期能早日控制COVID-19疫情。

「去年對做病毒的人來說,是很特別的一年」林執行長這樣說,大家都希望跟COVID-19 有一個好的關係,而對COVID-19 疫苗大家心中有更多疑問,效果是什麼?還有常聽到的變異株又是什麼?以前疫苗從開始研究到銷售要15年,這次很短,只用了66天,莫德納就打到人體,10個月開始大規模施打。但這是沒辦法的。一路走來有很多事與大家想得不一樣,林執行長特別以自身的專業及經驗和慈大師生分享你我仍在其中的這場百年大疫。

林執行長分享內容包括:疫苗如何製作;抗體的檢測;協助國內2家疫苗廠檢測疫苗功效;各實驗室結果會不一樣,要與國際標準品比對,也要能解釋及了解差距的原因。部份論文發表測抗體是有缺陷的科學,必須知道測的是哪種抗體?有用對方法嗎?測的時間點?多少量的抗體才是有保護力?

最近大家時常聽到的突破性感染,目前都還是少數,並不是非黑即白,因為每個人產生的抗體量是不一樣的。打肌肉以抗體IgG為主,全身性都有,可以保護肺避免變成重症,而鼻咽處的抗體是IgA,目前開始研發由鼻腔進入的疫苗,讓人體可以產生IgA。COVID-19病毒目前已有超過500萬種的變種病毒,因此廣效性疫苗的研發也是在這場百年瘟疫中經常被討論的。

急就章時,什麼都沒有準備好,但面對來勢兇兇的新病毒,我們就是要往前,後續都可以再討論。 「What’s next」,COVID-19未來是否會流感化,當大部分人有免疫力、高危險族群都已施打疫苗、有症狀者進行抗原快篩,陽性給予口服藥、重症住院治療,若能達到這些條件,我們便與病毒共存,也能讓其從大流行變成一個區域性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