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方設法將生硬知識變實用 優良教師鄭綺萍的教學路

新聞

文/圖:王碧霞

「當老師,從來就不是我的志願」慈濟大學生命科學系鄭綺萍老師說,想起十年前第一次站在慈濟大學教室講堂時,一整堂課都站在講桌後面不敢走出來,下課時還有學生跟她說:「老師,你好像很害怕?」十年後的今天,她已是一位可以走到台下和學生自在互動、上課內容多元實用,並在今年當選慈濟大學優良教師的好老師。

因為喜歡做研究,而走上教師之路,同學簡單一句”老師,很用心”,就是給她的最大鼓勵,也覺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因為教授的是基礎的課程,內容較生硬,再加上學生程度 M 型化,讓她開始思考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去提高學生的學習意願及成效,後來也體悟到學生程度M型化也就是學生彼此間的差異性,當老師的不就該接受同學差異性。

剛開始教書時,課程規劃都以自己講課為主,後來發覺這樣的方式,無法了解學生的理解程度及不懂的地方,開始在課程安排上,增加分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透過討論過程,去找出自己的盲點;再透過實例與聯結式作業,讓學生了解所欲教導的理論的重要性以及應用方式;另外,則是提供更多Office hours,讓學生課後可以再找老師討論。

近年來,鄭老師將“做中學,學中做”的概念應用到課程中,也因此讓課程內容更有變化,讓生硬的知識更貼近生活,讓同學不再覺得所學只能束之高閣。對於已習慣使用3C產品的孩子們,鄭老師也希望同學們走出網路世界,多多與人面對面的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