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大海岸文學營 新世代文青的文學預言

電子報

文:陳定謙/圖:鍾勝峰

由慈濟大學「學生會」、「想像朋友寫作會」於7/29-7/31舉辦的”不存在的海岸-自組式文學駐村計畫”(以下簡稱海岸營),吸引來自政大、 台藝大、東海、台大、東華、東吳、世新、成大等校共計87位同學參加,透過嶄新的課程與活動設計,成功吸引時下文藝族群的目光,在東海岸的陽光與海風下映襯之下,帶領學員度過了三日探索文學乃至於心靈的時光,並誓言要透過活動預言台灣文壇未來十年的走向與可能性。此次活動由慈濟大學學生會長葉其澈同學向「想像朋友寫作會」發起邀請,雙方一拍即合,想像朋友寫作會成員在文學的推廣與文學營隊的辦理上有著豐富的經驗和對文學的強大敏銳度,而慈濟大學學生會則透過多年在校內外活動上的努力,擁有多方且成熟的經驗,使海岸營在既有的文學營之課程和活動安排方式中,另闢前所未有的道路。

有別於傳統文學品牌的大型文學營隊,此次海岸營作出較為大膽的嘗試,將班別、小隊的編制取消,並強調課程的自由選擇性,同時段學員都有兩門課程與寫作諮詢作為選擇,有不同的講師分別講授不同的主題。有別於大型文學營的星光熠熠,此次海岸營所規劃邀請的講師都是新生代極具文學底蘊與寫作潛力的作家,授課主題從文學心法、人生經驗分享之外,亦有對心靈自然與文學結合、創作者如何在創作過程與自己和解、如何定位自我活著追尋的探索,對社會百態與文學映時的對比,課程之豐富多彩使學員全面感受到文學乃至於身心的豐潤。

在活動規劃上,學員能夠帶著作品在營期間與寫作會成員、駐營寫作老師與所有學員進行討論,在寫作與交流中實踐自身的文學之道,除日間課程外,兩個晚間的活動亦十分精彩,選擇面相上依舊是多個選擇自由參加,第一晚分別以親密關係群體對談、雙人凝視對談、多人自由對談的活動形式呈現,探索文學源頭的人生面向。第二晚活動則從創作的體裁分類,有藝術電影欣賞與解析、遊戲腳本實玩解構、作品批鬥會,以及最後的夜談環節,由講師分別帶領學員,以討論的方式分享彼此人生與文學的經驗,仿若最後的總整理,在真摯的感情宣洩中,透過自己與他人互相尋找所謂的和解與自我,而這些也都是文學創作極重要的心靈轉折過程。

“「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麼,而是你記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銘記的。」”除了寫作技巧和與自己喜愛的作家見面外,文學營是否能帶給學員更深層的收穫,是此類活動不斷追尋的目標,而海岸營的解答便是從文學技巧本身進階到對於文學本源的探索,也就是生命與生活的本質,此次文學營的主軸為“一無所獲",字面上或許顯得消極負面,但其實蘊含文學在無用之用的層面上該當如何表現強大思想張力與個人情懷的涵義,以及表達了文學之所以為文學,除了多方面的閱讀與學習外,更重要的仍然是動筆寫下屬於自己的篇章,實有鼓勵創作的用意,希望參與者能有得魚忘筌的體悟。

此次講師邀請了任明信、吳俞萱、林佑軒、莫澄、李奕樵、楊双子等六位在詩、散文、小說各界均有傑出創作表現的新生代作家,除了讓新生代作家有開展自己的舞台,課程內容從對於書寫狀態、文學與心靈、創作技巧等不同面相深入探討,使學員在文學的每個環節上均有新的認識與收獲,此次海岸營從講師邀請、課程設計到活動整體的籌備上,不論是進行的形式、涉外合作的共同舉辦,都是首次嘗試便獲得好評迴響,更令人期待來年的文學營會如何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