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 創造性藝術治療工作坊

電子報

文:包芠菱 / 攝影:劉家妤、謝欣璇

慈濟大學人類發展與心理學系在高教深耕計畫經費挹注下,於422日舉辦一場名為「初 創造性藝術治療工作坊」系列工作坊活動,由吳怡潔戲劇治療師擔任主講,活動於慈濟大學人社院2E304團體諮商室於晚上19:00開始,學員將有機會透過實際用戲劇方式表演,初步了解戲劇治療的運作方式。

活動剛開始時,彭榮邦主任與大家分享他對於藝術治療的想法,接著,吳怡潔戲劇治療師運用自己的真實經歷與參與者介紹戲劇治療,讓大家了解到戲劇治療包括各種戲劇活動,如即興演出、角色扮演、故事重現等,協助個人或團體表達內在情緒、探索生活議題、增進人際互動技巧。吳怡潔戲劇治療師在回答參與者的問題時提到,其中一個戲劇治療流派叫做發展性轉化戲劇治療(DVT),當治療關係發展到一定程度時會發生轉化,不僅是治療師為個案服務,雙方更像是一起創造一部電影的夥伴。不過,戲劇治療的最終目標仍然是為了服務個案。儘管戲劇治療有許多不同流派,但都有著共同的目標,那就是有意識地運用戲劇元素來促進參與者的心理健康,例如運用自己的聲音、意識到空間等,治療師需要將這些戲劇媒材概念化,並應用於個案的需求。

活動進行到後半場,吳怡潔戲劇治療師讓參與者們都站起身來,接著,她給予一些角色情境讓參與者利用自己的肢體動作表演出來,並利用隨機分組的方式讓大家互動。有一個情境是:有些人是一棵樹、一隻蛇、一隻老鷹,當這三個角色放在一起時大家會怎麼樣去呈現呢?有的組別是三個角色纏繞在一起,有的組別是蛇跟樹纏在一起、老鷹在旁邊伺機而動;另一個情境是:有些人是夫妻關係、有些人是情感介入者,有的組別呈現三個人之間暗潮洶湧的複雜情感關係,有的組別是夫妻兩人在拉扯,而介入者在一旁觀察。這整個過程中都是不出聲音的,單純使用眼神、肢體動作等非語言表達方式作為互動媒介,可以看出每個組別會因為表演者不同而創造出不同的感覺,也會有不同的動力在表演者之間流動。

活動在歡笑聲中圓滿結束,參與者帶著對戲劇治療的新認識和對身體展現的自由釋放,共同走出角色,回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