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柏村教授分享The shoulder movement during front-crawl swimming

電子報

撰文/照片:端木和頤

慈濟大學物理治療學系希望藉由外聘講者演講,為學生帶來新的研究或臨床觀點,以及新的研究視野。邀請陳柏村教授蒞校分享,陳教授致力於上肢生物力學的研究,目前著重在運動選手的防護與動作研究。過去在慈大任職時,就曾協助花蓮地區的射箭與游泳選手訓練,轉職至長庚大學後,近期更能在全大運防護看到其身影。近來陳教授將重點放在肩關節動作分析與旋轉肌袖肌肉活動,探討旋轉肌袖活動的生物力學動作分析的關聯性並將其應用在選手的訓練上。

演講一開始,陳老師先說明作為研究者或物理治療師與運動教練的溝通,如何說服且讓教練信任。在取得教練信任後,陳老師便開始回顧游泳的運動傷害與探討游泳機制,出乎意料的是,看似安全的游泳其實有不少的運動傷害,扣除撞擊等傷害外,肩關節疼痛是游泳者最常出現的問題,其中又以自由式疼痛發生率最高。

在了解問題後,陳老師從文獻中帶大家分解自由式的動作,主要可以以手入、出水以及通過最高與最低點分為四期早期滑水、晚期滑水、早期復位與晚期復位,其中又以滑水期疼痛比例最高。陳老師說明,其實這一點也不意外,因為這就是臨床理學檢查時檢測肩關節夾擠的動作,代表者這些選手或游泳者,很可能有肩夾擠、或是肩胛骨動作的問題。而過去的文獻中,也透過動作分析與肌肉彈性檢測,發現這些問題的存在。然而,這些研究很多沒有在游泳姿勢與水中進行,但是很多人其實是在游泳時才會痛,這些研究結果真的能推估到游泳上嗎?

近年來,確實有學者使用運動攝影機或是光學為基礎的三維動作分析儀器來探討游泳時的上肢動作,確實也一定程度回答了這些問題。然而,以自由式為例上肢動作就可以至少分為水面上與水面下,這些光學基礎的分析,很可能會受到光線通過不同介質的影響,進而影響了準確性,因此陳老師萌生了想法,是否有其他更合適的研究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

 陳老師與花蓮地區的游泳隊合作,透過電磁場為基礎的三維動作分析儀器,來研究與回答這個問題。並且去探討游泳選手在游泳時的動作模式與在陸地上的動作模式的關聯性。陳老師發現游泳時的肩胛骨外轉活動與陸地上呈正相關;然而肩胛後傾卻呈負相關,代表著水中與陸地的肩胛動作需要更準確的區分與研究。此外肩胛骨的動作模式與肩胛骨偕同動作肌群的肌力有其關聯性。值得一提的是,動作分析中確實發現,即使都是健康選手,在游泳時期肩胛骨外轉與後傾角度卻可能有截然不同的動作,這或許是未來研究的課題,能夠去回答許多教練的疑問,為何有些選手看起來很輕鬆卻游得很快,但有些人卻很費力又游不快?

演講結束後,陳老師也勉勵碩士班學生,很多研究需要透過觀察與動手優化儀器設備而達到,你不見得有現成的儀器,但如何改良到能夠回答你的研究問題,是研究生需要學習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