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機逗教、用心傾聽的教育

電子報

觀機逗教、用心傾聽的教育

文:葉綠舒/照片:慈濟大學

還記得2018年的許多公投案嗎?當時各種不同的說法滿天飛,連中小學的課程內涵,都成為民眾關注的焦點。在一片喧囂中,大家有所不知的是,慈濟大學有一位老師已經持續幾年默默地在不同的小學裡擔任教育志工。兒童發展與家庭教育學系的李雪菱老師,時常一大早就從家裡出發到不同的小學,利用早自習到第一節的珍貴時光,跟花蓮城市、鄉村、山上與海邊等不同學校的小朋友互動。這位老師如此做了許多年的志工,直到最近八年她決定帶著問題意識去做,除了教學紀錄片、她於今年將成果以期刊論文(1)、夾議夾敘的文體(2-5)等多元成果與大家分享。

雪菱老師融入科技媒體,並透過遊戲、互動、討論、對話進行教學。由於小學老師多少會掛心家長的意見,所以在教學開始之前,雪菱老師請小學先安排時間讓家長認識她,也讓家長們知道這學期會有這樣一門別開生面的課程,甚至,雪菱老師還將計畫要涵蓋的課程範圍提供給家長,由家長來決定選擇哪些單元。主題包括:情感教育、兒童人權、性教育、性別教育、閱讀寫作、兒童文學創作等等。透過問卷,家長們選擇了將情感教育提到最前面,接著是兒童人權、性別教育、性教育,雪菱老師很支持家長的意見,正式進班後,真的從情感教育主題教學開始,循序漸進,慢慢帶入兒童人權、性教育、性別教育,甚至每一堂課都讓學童在寫作、提問中沈澱所學,也時常引導學童發表手工繪本、寫狀子、書信等多元文體。曾有家長對她說:「孩子能讓你教到真好!我跟我先生就不用擔心怎麼開口跟孩子談這些話題了!」

雪菱老師特別在研究結果質疑《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對兒童與青少年的分際。比如:「兒童」是指「未滿十二歲」;「少年」,是指「十二歲以上未滿十八歲」。但是,她根據研究主張小四應被視為「初兒少」,而高年級已有諸多青春期「少男少女」的煩惱。事實上,國內外已有許多研究者關注提早的青春期需要提早的青春期教育,因此,以12歲區分「兒童」、「少年」的性教育學習需求,恐已不符所需。根據雪菱老師的觀察,目前的學生,變化最大的時期已經不是過去所謂的「青春期」:十二歲到十五歲,而是從小一起童言童語階段,教師便應實施正確健康的性/別教育,討論進度以學習者為主體,依據學生學習需求逐次加深加廣,以培養學童得以應用於生活中的性/別教育知能為前提。小三生很需要初探身體意象迷思、小四生處於身心與社會文化的巨大衝擊的前端,他們已經非常需要老師們深入傾聽、與學童互動與討論。另外雪菱老師也觀察到,小學高年級女學生的提問多半與感情有關,高年級男學生的提問則較為聚焦在生理上。有鑑於此,對女學生的教育需要多探究一些生理方面的知識,而男學生則需要知道更多關於情感與人際方面的知識。

雖然雪菱老師也制訂了一個教學進度表,但是老師坦言,依據不同的班級、不同的學生提出的疑問進行微調是非常重要的。雪菱老師會根據課堂上學生提出的問題,機動性地調整教學內容;必要時甚至會針對特殊個案(如霸凌或性平案件)進行小團體教學。當孩子針對自己心中的疑問提出問題時,這時他的學習動機正是最強的時候,所以在這時進行切題的教學,絕對會達到最好的效果!這也就是佛陀所說的「觀機逗教」。更重要的是,老師在這個時候,一定要用肯定的態度去獎勵提問的同學,以免同學產生自卑感、或誤將自己的感受道德化,反而產生了傷害。

曾有不少人擔心在課堂上提到與生殖有關的話題,會有全班起鬨的現象。雪菱老師說,會起鬨是因為這些問題過去沒有機會/不被允許問、或是孩子們在掩蓋他們害羞的情緒。這些話題沒必要這樣遮遮掩掩的,如果能夠直接、白話地描述,就像日常吃飯睡覺一樣,孩子們就會瞭解到「我的身體很健康,沒有什麼陰暗不可說的」,會開始以健康正常的態度去看待自己的身體。上過雪菱老師的課程的孩子,都變得比較擅長思考、比較成熟,也更懂得保護自己。

在這個長達八年的課程研究中,雪菱老師特別感謝這許多所小學、幼兒園的導師、校長、所長,以及志願入班協助拍攝的學校閱讀志工媽媽們。而她在慈大的多位學生,也曾為了參與課程,自動自發地起早到課堂上幫老師攝錄影、觀察師生互動、做紀錄。八年來,馬拉松式地接力參與、自主學習,令她十分感動。然而,最大的欣慰是小學學童時常寫下類似的小卡片:「謝謝老師讓我以後面對青春期不會害怕!」而小學導師也曾回饋她,這些主題幫助學生激盪、思考與書寫表達,「謝謝你讓我們班更成熟了!對於身體更有自信,男孩女孩也不會扭扭捏捏的,這一切都歸功於長時間的性別課。」如今,這些話語雖已幻化為記憶,卻是研究過程中最美麗的風景。

參考文獻:

李雪菱(2022)。傾聽與理解學童的學習需求:四所小學性教育螺旋式課程的行動研究。課程研究,17-2:59-76。
李雪菱(2022)。仔細聆聽!從我積欠學生的一堂「阿魯巴」談起,性別平等教育季刊,98,頁94-99。教育部。
李雪菱(2021)。專題引言:性/別教育專業難道有城鄉差異?性別平等教育季刊,95:114-116。
李雪菱 (2021)。家庭、學校與性/別教育工作者的協作-我們在偏鄉幼兒園、小學的性/別教學觀察和行動性別平等教育季刊, 95:117-123。
李雪菱(2021)。田野觀察、對話、行動主張:兒童人權與性別教學,性別平等教育季刊,94,頁80-94。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