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大鼓勵學生自主學習 協助脊髓損傷患者進行外骨骼機械人復健

電子報

文:教資中心/照片:「Bionic Gait Approach Group」團隊

慈濟大學鼓勵學生透過同儕合作學習模式,培養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養成自主增能學習能力,獎助鼓勵學生自主團隊進行專案學習。109學年度共補助三大類別共375人次,補助總金額近47萬元。1101學期物理治療學系學生(張子明、吳明勇、呂文皓、沈子郁、蔡政宏、張羽昕)自組「Bionic Gait Approach Group」(指導老師:醫學系蔡昇宗教授、物理治療學系楊志鴻教授)參加「自主專案學習團隊」,執行「重複經顱磁刺激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 rTMS)及外骨骼機器人在脊髓損傷患者步態復健的實務應用」之學習計畫。

透過結合花蓮慈濟醫院神經外科主任蔡昇宗醫師目前臨床試驗研究計畫,團隊成員們除共同研讀重複經顱磁刺激 (rTMS)技術的相關文獻及專業書籍外,每周固定時間參與醫院人員的討論學習會議,向醫院醫療研究人員學習操作重複經顱磁刺激(rTMS)的介入和研究技術,學習rTMS的基本操作以及作用機轉、也學習到如何協助臨床物理治療師執行患者的復健計畫。團隊成員輪流每週到花蓮慈濟醫院,學習操作外骨骼機器人,在物理治療師的指導下,協助患者進行下肢動作復健。透過將課堂上學習創新治療技術的知識,透過臨床實務學習操作,在患者身上看見在穿戴復健機器人復健時,走路步數的增加、姿勢平衡控制能力提升(例如:能夠挺胸坐著、進行復健機器人訓練時,能夠控制身體的重心轉移,提升啟動機器人協助跨步功能)等預期效果。

經過一學期的執行後,同學們已經學習實際運用復健機器人幫助患者行走,此外,也學習到能在人體頭顱上準確定位,進行rTMS技術。張羽昕同學表示:「在到運動醫學中心學習機器人操作,觀看病人利用機器人走路的過程中,真的打開眼界,讓一個下肢癱瘓無法動作的病人藉由機器的輔助站起來,甚至能夠行走。看著病人努力地與機器配合跨出步伐真的很讓人感動,一步一步慢慢的走,我想這應該是他們渴望已久的心願。我們也在其中發現有很多細微的動作是需要醫生與病患透過討論與配合才能完成,這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張子明同學表示:「經過一學期的學習,將自主學習群學習到的知識,與課業上的內容做橫向連結,這是我們自我的期許;也勉勵自己將在自主學習群中帶病人復健的經驗內化成未來進臨床服務時的知識,給予病人最好、最有效的復健介入。」

Bionic Gait Approach Group」團隊將持續與花蓮慈濟醫院合作,運用外骨骼機器投入在脊髓損傷的復健計畫中,並將邀請業界的外骨骼機械人訓練師蒞校進行實務工作坊,幫助團隊成員們更熟練運用外骨骼機器人,更有效提升實務面的操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