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大這門課 讓學生體驗生產這回事

電子報

媽媽懷胎十月生下小孩很辛苦,但你知道實際生產時宮縮是怎麼一回事?慈濟大學護理系三年級的同學即將到醫院婦產科實習,系上張惠君老師特別結合青年發展署計畫,安排生產教育課程體驗活動由萬美麗助產師和郭心平助產研究生分別教導同學關於生產這回事,並且利用黏土、氣球和乒乓球、礦泉水等,模擬生產時孕婦身體的變化,當乒乓球終於被擠出來時同學們如釋重負:「終於生出來了!好開心!」

慢慢將原本如大拇指一般的黏土壓扁,中間還要有約10公分的洞,這就是生產時,孕婦子宮頸的變化,正式進入產程前,會先有不規則的子宮收縮,促進子宮頸變軟、打開,而利用柔軟的黏土練習,就是要讓大家知道子宮頸是如何從厚變成薄,慢慢的打開。慈濟大學吳婉如助理教授表示,對這群年輕學生來說,身邊有人懷孕的經驗較少,因此透過邀請助產師,以各種道具模擬,讓同學可以感受孕婦的心情,甚至是身體變化,當他們到產科實習時,如何陪伴支持孕婦,不過老師也提醒學生,幫助孕婦時一定要先經過醫院學長姊的同意。

把乒乓球(嬰兒)塞進氣球(子宮)裡,再把氣球吹到半滿,雙手模擬宮縮,由上往下擠壓,乒乓球移到氣球口,就像子宮頸慢慢被撐開,縮短一樣,最後乒乓球(寶寶)就這樣被推出來了。

「為什麼這麼久還沒下降!!」「我好怕爆掉喔!」「很開心終於生出來了!」「加油!」彷若在真的產房間,大家小心按壓氣球,有的同學順產,有的還在進程中,還有的同學還抓不訣竅,不知道該如何用力才對。氣球和乒乓球的體驗,讓年輕學子彷彿經歷了一場生產。

老師們在旁邊引導同學,已經「生完」的同學要幫旁邊的孕婦打氣。護理系學生蘇昱安說:「覺得媽媽很辛苦,看到乒乓球出來,可以體會媽媽終於將小孩生出來的心情。」蔡珮雯同學說「乒乓球擠出來時體會到孕婦生產的恐懼,怕小孩有危險,也會擔心自己的生命安全,好像親身體會到生產的感覺,這是平常體會不到的。」

這堂課帶領的老師之一郭心平是慈大護理系畢業的學長,目前還在就讀助產研究所,郭心平表示大三時對他產科產生興趣,老師告訴他「生產不是病,而是一個過程」,他希望能夠陪伴孕婦和其家人度過這過程。郭心平表示,其實國外已經有很多的男性助產師,只是因為東西方文化,所以男助產師在台灣比較少見。

這堂課老師也教導按摩動作,以及幫助生產的姿勢變化,來協助孕婦舒緩疼痛。護理系蘇莉婷同學表示,被按摩時會覺得很舒服,如果等到自己生產也會想試試看溫柔生產的方式。透過這堂課,不論是男同學或是女同學對於生產更認識了。

生產不只對即將要到醫院實習的護生來說很重要,兒童發展與家庭教育學系李雪菱老師在「婚姻與家庭」課程也特別介紹「溫柔生產」和母乳哺育,李雪菱老師表示「生產就像是花開」我們應該慢慢等待,在懷孕的過程中,與親密愛人一起決定要用甚麼樣的生產方式,而李老師也分享自己母乳哺育的經驗,因為決定要母乳哺育了,所以即使是到梨山演講,她也是揹著孩子一起前往,李老師並示範育兒哺乳背巾使用方法,讓大家知道,做一個親餵母乳的媽媽其實沒有想像中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