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醫學生走進臨床之路 慈大無語良師的人生最後一哩

電子報

文:李家萓/圖:許榮輝

慈濟大學12月9日舉行「2019年12月醫學生模擬手術無語良師送靈、感恩追思暨入龕典禮」,八位無語良師分別為劉邦賢老師、蔡淑惠老師、陳尚鑫老師、沈光勝老師、許進明老師、林葉鑾鳳老師、謝金坤老師、張秀鳳老師等,冬陽照在送靈行進隊伍中,由靜思精舍常住師父,慈大劉怡均校長和醫學院陳宗鷹院長以及師長、醫學生和家屬們兩列鞠躬,送別所有老師。

包括慈大醫學系五年級、上海交通大學、蘭州大學、菲律賓聖多默大學、澳洲昆士蘭大學31位醫學生以及慈濟醫院32位醫師們自12月5日到8日,進行基礎緊急術式的練習和各科手術學習。

感恩追思典禮上,慈大楊方綺同學分享,很榮幸在慈大開始了與眾不同的習醫之路,老師人生最後一哩路帶領他們走進臨床的第一哩路。這幾天學會了放置胸管、氣管切開等緊急手術,手術愈純熟,他們愈能有信心面對病人並挽救病人的生命。啟用典禮時,家屬眼眶泛淚不捨老師,但仍頻頻回頭鼓勵他們好好要學習,楊方綺同學向與會師長以及家屬保證,她會承襲校訓的精神,以視病猶親的態度來對待每位病人。

來自新加坡陳篤生醫院的PGY張語遲醫師說:「很多時候我們工作時忘記了病患有自己的家庭,有家人,有自己想法的,不只是病例而已,在模擬課程開始前我們和家屬面對面,這個過程會讓我們比較謙卑,在未來比較溫柔對待病人。」還有菲律賓的醫學生們,也分享這次經驗讓他們沒齒難忘,無語良師影響的不只是台灣的醫師,回到菲律賓他們會記得無語良師教導的「醫者父母心」精神。

傳統上,台灣醫學院校教學大體來源多數是路倒無名屍、精神醫療院所病患,甚至是死刑犯,台灣社會普遍還不能接受死後將家人的遺體捐出,但從1995年慈濟大學開始推動大體捐贈,成立遺體捐贈組織,推廣「人生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打開社會大眾對遺體捐贈的認識,目前已經有947位捐贈者,共39722位填寫志願捐贈書。而其中從志工、家屬、醫院、救護車、學校等,每一環節需要大家的配合才能圓滿每一位老師的心願。

八位無語良師中,陳尚鑫老師是桃園早期遺體捐贈關懷小組的志工,當時大家對大體捐贈不清楚,陳老師除了要宣傳外,更因為捐贈者各種狀況必須要協助處理,很多舊公寓沒有電梯,常幫忙把大體從樓上背到樓下,讓救護車能順利把將大體送回花蓮。陳尚鑫的兒子陳明沛表示,父親從不會因此感到忌諱或害怕,反而常常告訴他們捐贈大體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劉邦賢老師的生活圈中幾乎沒有慈濟志工,他的兒子劉謹華先生分享,父親罹癌治療時開始跟他們提起往生後要捐出大體,父親昏迷後,劉謹華透過北部醫院社工詢問大體捐贈事宜,得到的答案是因父親癌症無法捐贈,後來劉謹華先生輾轉與慈大聯繫,在父親往生前緊急完成驗血等程序。劉謹華先生分享,常常想父親到底要留給他們什麼,得到的答案是「心存善念,願望就會實現。」他們全家從啟用典禮到現在,感受到慈濟所有人的愛,感謝醫學生們和醫師們完成父親最後一個願望。

感恩追思典禮由陳宗鷹院長頒發所有家屬感恩紀念牌。陳宗鷹院長分享,因為慈濟有無語良師才能提供如此優質專業的課程,感謝所有家屬的成全,相信同學們從過程中體會到老師和家屬對醫師們的殷切期盼「寧願你在我身上劃錯千刀,也不要在未來病人身上劃錯一刀」,期望醫學生們莫忘初心,將來在臨床上用心對待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