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人的信解行證:「靜思語」的生命敘說與信仰實踐

電子報

/照片: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

德晟法師─慈濟大學宗研所博士後研究員,暨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研究員,今日應慈大宗研所之邀前來演講,主題為:慈濟人的信解行證:「靜思語」的生命敘說與信仰實踐。法師用研究的視角,從「靜思語」釋義、成書的緣起、文體與內容形式、語言文字風格與力量、蘊含的特質,以及「靜思語」智慧之活水源頭、相關之研究題材等幾個面向,探討宗教之解行。

「靜思語」是從現實人生裡出發,從個人實踐中體悟,自每天的生活中契入,是活生生的說法,可泛指證嚴上人所有的開示;靜思啟智,也就是「信解」,身體力行,也就是「行證」,它的獨特在於文字風格簡單,卻能發揮安定的力量。

法師以聖嚴法師《108自在語》,及證嚴法師「靜思語」為例,說明宗教語錄之傳播力、療癒力、影響力。哥倫比亞大學宗教學博士王宣曆,曾在「心靈環保與法鼓宗的格言集」中提到,法鼓宗的宗教格言集,它的心靈內涵具法鼓宗的承先啟後,轉化禪淨雙修深遠的宏願。法師接著提出一個值得省思的問題:慈濟也已立宗,是否有注意到「靜思語」在慈濟的歷史份量?並提出以下幾個主題,讓與會大眾共同思考。

一、人間佛教道場宗教語錄之傳播。

二、靜思語的佛教與跨宗教特質。

三、靜思語的宗教教育與生命教育。

四、靜思語的宗教觀、生命觀。

五、靜思語與慈善救助。

六、慈濟的境教教育。

七、靜思語於法脈宗門之意義與重要性。

上人未創慈濟之前本有因緣前往日本深造,但因心繫慈濟志業而放棄深造的機會,法師認為在座的同學們共聚於宗研所一起研修應是有使命的,需以學術語言及觀點做出研究成果,幫上人用學術的語言得到大家的認同,這就是在延續上人當年未進修的因緣;應將對上人的情感,轉為完成學術成果的動力,以報師恩。

法師以自己最受用的一句「靜思語」與大家共勉:「只要緣深,不怕緣來得遲;只要找到路,就不怕路遙遠。」課後,法師開放現場提問,問及「靜思語」有沒有如《論語》一樣,具一以貫之的道或義理?林建德所長應法師之邀代答,認為「靜思語」的一以貫之,是建構與詮釋的問題,這就是慈濟宗要努力的方向——把淺易的語言,回歸於有法的內涵之洞見,不只是格言的匯集;要傳達的是佛法的精神與法的內涵,如此才能契入「靜思語」最核心的精髓。